我國承諾雙碳一周年:低碳技術要盡快跨越"死亡之谷"!

鉅大鋰電  |  點擊量:0  |  2023年02月01日  

#智慧芽創(chuàng)新賦能大會洞察#九月十六日,備受關注的"智慧芽2021創(chuàng)新賦能大會"在上海舉辦。大會邀請了超過40位行業(yè)重磅嘉賓就20多個熱門議題發(fā)表演講討論,這些思考我國科技創(chuàng)新的干貨內容,今起整理成文,和大家共享。


在"智慧芽2021創(chuàng)新賦能大會"主論壇上,資深媒體人、未盡研究周健工發(fā)表了題為"實現碳中和要我國加速創(chuàng)新"的演講,分享了我國以及世界各國各行業(yè)在雙碳目標下已取得的成果和對技術創(chuàng)新的探索。


以下為周健工演講全文(有修改)


整整一年前,我國在聯合國做出承諾,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。


聯合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目標有關能源的部分,提出了幾個很具體的目標,一個是全民普惠,就是所有人都要用上電,全世界還有10億人沒有用上電。第二,減少因為大氣污染引發(fā)健康問題,第三就是應對氣候變化。在這樣一個目標下,多數的發(fā)達國家都承諾了在2050年要實現凈零碳,也就是碳中和,即本世紀末升溫控制在1.5攝氏度。假如全球都實現碳中和,大概是在2070年,即升溫不超過2度。我國承諾了一個中間值,2060年。


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,就是2050年之后,負碳的排放技術開始大規(guī)模應用,就是說很多國家不僅僅實現了碳中和,而且二氧化碳凈排放為負數,我們了解有些領先的公司已經提出要把歷史上排放的碳都"贖回"。這樣各國給出自己的更具體的時間表,比如碳達峰時間表,淘汰燃油車時間表,電力系統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,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的比重,等等。有些行業(yè)根據自己的情況也在設立碳中和時間表。


通過創(chuàng)新來應對氣候變化,被寫入巴黎協定。其中有一條就是加快鼓勵和扶持創(chuàng)新,對應對氣候變化,促進經濟上升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至關重要。所以,應對氣候變化,也是面向未來的創(chuàng)新和投資,要為未來的可持續(xù)上升尋找新的動力。


政治意愿和制度設計助力低碳創(chuàng)新


我們了解在十一月初,要召開聯合國氣候框架協議締約方第26次大會(COP26),各國要為疫情后實現綠色經濟復蘇,以及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更具雄心的行動,而低碳技術加大投資和創(chuàng)新,將會是重要的內容。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份很重要的參考資料,是國際能源署為COP26提出的2050年路線圖。


各國的政治意愿和集體努力,是人類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。此外,還要設計一個市場機制來鼓勵創(chuàng)新,這就是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。我國在七月份已經推出了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。而這個機制在歐洲建立得最早,實行得最有相關經驗。一噸的碳排放權,從去年以來一路上漲到50多美元。我國大概是44塊錢一噸,價格不及歐洲的1/10,而且交易量很低。


從歐洲的相關經驗來看,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持續(xù)上漲,就會發(fā)生燃料轉換的效應,所有能源消費者自動會從高碳排放的能源轉向低碳排放能源,首先是從煤電轉向天然氣發(fā)電,因為天然氣發(fā)電比煤電要清潔一些,進而會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換。碳交易機制會引導整個經濟從高碳向低碳的轉型,其實我國設計這樣一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也想達到這樣的效果。


以碳捕集技術為例,政府補貼再加上碳排放交易機制,碳捕集就能在更多行業(yè)實現經濟性。碳捕集并非一項新技術,但因為經濟性不足,以往采納領域一直很低。到2020年之后,隨著歐盟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,碳排放價格一路上升,現在已經確認將來要采納碳捕集技術的這些行業(yè)和總量急劇升高,因為他們了解只有現在部署這個技術,將來才防止付出更高的代價購買碳排放權。


碳交易機制刺激更多公司采納碳捕集技術


低碳技術要盡快跨越"死亡之谷"


第一個是政治意愿,第二是制度設計,下面談到技術本身。


用歐美通行的技術就緒指數(TechnologyReadinessLevel),現在所有低碳技術(也有叫綠色技術、清潔技術、新能源技術的)可以簡化分成四檔,第一處在原型樣本階段,第二是驗證測試階段,第三是早期采納階段,第四是成熟階段。假如把現有所有的低碳技術進行分類的話,我們可以發(fā)現我們現有的可以用于碳中和的技術,真正達到成熟的只有1/4。


實現碳中和所需技術,只有四分之一成熟


低碳技術圖譜,我這里采用的是歐洲專利局和國際能源署合作研究的分類。第一是能源供給側,其實就是發(fā)電方了,包括風、光、生物質發(fā)電,包括小型模塊化核能,還有內燃機效率提升的技術,等等。第二類就是所有賦能技術,其重要的用途是讓未來的能源系統更加靈活,重要包含了電池和儲能技術、氫能技術,其他儲能技術,還有智能電網的技術。第三類就是終端使用的技術,低碳技術用在各個領域,包括工業(yè)、交通、建筑、ICT等。交通領域現在最活躍的就是電動汽車。終端使用技術,越來越和C端融合。


低碳技術真正發(fā)生迅速創(chuàng)新的領域,是在賦能技術和終端應用技術。我們可以看到最下面的曲線,其實發(fā)電側的重要技術已經基本上都走向成熟了,從專利統計來看,真正活躍的領域是在應用端,從上游往下游,從供側向需求側,從B端向C端。


另外一個趨勢,就是賦能技術和供給側和需求側技術之間正在發(fā)生融合。比如說我們談電池技術的時候,其實電池和儲能,儲能跟發(fā)電側結合越來越密切,這是全球大趨勢。今年起各省也要求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都要配儲能,儲能可以管理好波動的風電和光伏,配了儲能之后出現新的業(yè)務模式,就是調峰調頻,還有智能化地參和現貨交易。在分散式的電力中,動力鋰電池可以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和終端用戶。


智能電網用在建筑領域,用在電動汽車領域。電動汽車到電網技術(V2G)將來會非常廣泛應用到城市場景,每位電動汽車主將來都會用到這種技術。智能電網跟發(fā)電側的結合也越來越密切,要靈活的電網去配合不穩(wěn)定的可再生能源的發(fā)電。碳捕集的技術將來可能會應用到幾乎在所有工業(yè)領域。不少為氫是最終可再生能源,盡管燃料動力電池的應用前景現在還有爭論,但是綠氫在工業(yè)和交通交通領域的應用已經是共識。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電池技術,智能電網技術,碳捕集的技術和氫的技術,這些賦能技術幾乎和供給側和終端應用都能融合,這是低碳技術創(chuàng)新一個非常重要生態(tài)特點。


剛才我們談到世界和我國都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時間表,而且我們談到只有25%的技術達到成熟,那對付氣候變化還來得及嗎?畢竟多數技術可能還沒有進行到成熟階段,還沒有進入到大規(guī)模應用階段,還沒有進入到經濟性、符合市場要求的階段,還沒有到人們用得起,用得好的階段。我們看一下現在已經成熟的能源技術,從發(fā)明到市場采納花了多長時間,從LED、核能、風能、鋰電池汽車、光伏、直接還原鐵等,不同的國家花了20年到70年不等。


我們再看一下,推動能源轉型所要的技術最終走向市場,它們可能要花多長時間。比如說我們前面談到很多技術,其實它已經開始在早期應用了,但是它現在面對的問題就是經濟性的問題,它的成熟性的問題,它的使用靈活性的問題。比如說制氫電解槽技術,比如說在煉鋼中使用碳捕集技術,比如氫燃料動力電池用于輪船的技術,各種各樣的技術現其實現在都有了,我們不缺技術,我們缺的是讓它盡快成熟的進程。


成熟的低碳技術


其實時間非常緊迫了,為了實現2050年碳中和,為了實現1.5度的目標,2020年到2030年是非常關鍵的10年,我國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,很多國家都紛紛提升了自己在2030年減少碳排放的目標,也紛紛宣布淘汰燃油車的時間。所以非常重要的是,這10年,一些技術要盡快跨越"死亡之谷",盡快證明它是能夠進入市場的,盡快讓它成熟,并且形成規(guī)?;纳a和應用,大規(guī)模替代化石能源。


未來要跨越"死亡之谷"的低碳技術


未來已來,只是分布不均。按照專利數量,全球低碳技術公司15強里,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是沒有一家我國公司,第二會發(fā)現絕大多數公司都在電動汽車和電池領域。從我國剛剛公布的數據來看,電動汽車的滲透速度遠遠快于一年前的預測。這個排名所用的專利是截至2019年的數據,假如有最新的數據,我不了解上面會不會出現一家我國公司。


創(chuàng)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風險資本。我們未盡研究跟蹤全球對新興技術的早期投資,在過去的一年,從2020年到2021年,低碳技術的投資從總量到金額都顯著上升,這里有24個新興領域。如其中的電動飛機,我今天看了一個新聞,美國一個城市空中交通出租的項目準備上市了,就是城市里面,將來真的有可能打飛的。還有電池循環(huán)利用,正在出現出現新的業(yè)務和商業(yè)模式。比如說再森林化,我們以前看森林看的是木材的價值,經濟的價值,觀光的價值,現在會用衛(wèi)星技術、遙感技術,包括圖像識別技術,森林進行監(jiān)測,可以實時計算出這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,從而判斷出森林的碳匯資產價值。用低碳技術有可能把所有行業(yè)都重新做一遍。


我國要加快低碳技術創(chuàng)新


對所有低碳技術專利進行統計,我們可以明顯看到,在2013年之前10年左右,低碳技術增速是非常快的,但是在最近10年增速是放緩的。截至2019年的專利數,全球低碳技術專利數最多的幾個國家和地區(qū)有歐盟、美國、日本、韓國,和我國。全球最大的低碳產業(yè)和市場都在我國,但是真正的原創(chuàng)技術和專利來源的還是以歐美為主,日本也很厲害,韓國在2019年專利總量比我國高的。我們也可以看到非常好的趨勢,從增速來說我國是最快的。


時間是很緊迫的,人類為自己設定了時間表,每個國家、每個行業(yè)也在為自己設按時間表。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加快技術創(chuàng)新,加快攀登學習曲線。


實現碳中和技術創(chuàng)新,我國尤其重要,因為我國占了全球碳排放1/3,我國又有全球最大的低碳技術的市場和產業(yè),從供給側的裝機,到賦能技術,直到終端應用,我國在每一塊都可以做到全球最大。要指出,我國碳排放中20%是隱含的碳排放,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中碳排放環(huán)節(jié)在我國,但是產品最終消費不在我國,而是在歐美市場,在全球市場。所以現在我國實現碳中和,對全世界碳中和將做出巨大貢獻,為我國經濟上升也創(chuàng)造可持續(xù)的機會。所以我國尤其要加快低碳技術的創(chuàng)新。


我想談一下它對公司意味著什么。碳中和是人類對自身經濟行為推出的全新價值主張,它會引領未來幾十年的創(chuàng)新。公司是創(chuàng)新的主體。很多公司都在關心未來很多不確定性,我可以肯定未來30年到40年的確定性就是碳中和。


將來世界上所有的上市公司,包括A股公司,都要向公眾披露碳足跡,你可以說你的利潤多少,收入多少,你的算力算法有多厲害,但是你同時要公布耗費了多少能源,你的公司生產活動對環(huán)境帶來了多大影響。


以前工業(yè)革命都發(fā)生在能源革命基礎上,這一輪能源革命融合了低碳技術和數字技術,能源體系更加靈活,創(chuàng)新會出現更多橫向應用和場景,而且更加重視產品化。那些最先走上大規(guī)模生產的領域將發(fā)展得最快,如光伏、動力鋰電池、電動汽車等。


最近我國鼓勵縣域做光伏,也鼓勵農村推廣應用分布式的風機。這些能源的應用場景,和大規(guī)模的、集中式的發(fā)電設施,長距離的傳輸,集中式的能源系統已經完全不相同了,將來的能源系統會日趨分散靈活,可能一個村子里就有一個微電網系統,有風光儲,用電就基本解決了。電動汽車加上充電樁,就是一個小型的移動的能源系統。將來會出現能源作為服務的商業(yè)模式(EnergyasaService)。


碳中和創(chuàng)新的大趨勢下,會出現一批新的通用技術,光伏、LED、電解槽,這在所有工業(yè)領域都會應用,也可以期待燃料動力電池,甚至模塊化碳捕集技術都能走向成熟。


在創(chuàng)新集中于電動汽車領域的同時,有些技術同樣值得關注。如電解法煉鋼技術擺脫了煤炭,煉鋼可以不再排放二氧化碳。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,還有其他行業(yè)類似的顛覆性技術也非常要突破。


附:完整PPT


巴黎協定:2100年底,升溫不高于2度,達到1.5度。


聯合國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目標有關能源部分:全民普惠(SDG7),減少因大氣污染引發(fā)的健康問題(SDG3部分內容),應對氣候變化(SDG13)。


多數發(fā)達國家承諾在2050年或更早實現碳中和,全球2070年實現碳中和(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)。


2050年后,負碳排放技術開始大規(guī)模應用(目標1.5度)。


各國政府制定出時間表:碳達峰,淘汰燃油車,電力系實現碳中和,電力占能源消費的比重,可再生能源占電力的比重,等等。


(來源:IEA)


(來源:BNEF)


(來源:BNEF)


(來源:BNEF)


(來源:IEA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,IEA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,IEA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,IEA)


(來源:IEA)


(來源:IEA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,IEA)


(來源:PitchBook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)


(來源:歐洲專利局)


公司必須向公眾披露碳足跡,報告對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


人類為實現碳中和所要的技術,一半以上要公司在未來的幾十大規(guī)模推向市場,或者被發(fā)明出來。


低碳技術和數字技術融合發(fā)展,使能源體系更加靈活。創(chuàng)新更多集中于橫向應用場景的滲透,更加重視產品化。一些新的商業(yè)模式將出現,如能源即服務(EnergyasaService)。


將會出現一批新的"通用技術":如光伏板,電池和LED,可以期待電解槽、燃料動力電池,甚至模塊化的碳捕集技術,等等。

相關產品

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_欧美网址在线播放_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_国产综合有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